Close Menu
  • Home
  • Articles
  • Cryptocurrency
    • Market Analysis
    • Exchanges
    • Investment
  • Blockchain
    • Financial Market
    • Bank
    • Wallet
    • Payment
    • DeFi
    • Blockchain Platform
    • Supply Chain
    • DApps
  • Technology
    • Bitcoin
    • Ethereum
    • Other Currencies
  • Reports
    • Private Sector Report
    • Rating Report
    • Novice Tutorial
    • Interviews
    • Exclusive View
  • All Posts
Facebook X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 X (Twitter) Instagram
BlockMediaBlockMedia
Subscribe
  • Home
  • Articles
  • Cryptocurrency
    • Market Analysis
    • Exchanges
    • Investment
  • Blockchain
    • Financial Market
    • Bank
    • Wallet
    • Payment
    • DeFi
    • Blockchain Platform
    • Supply Chain
    • DApps
  • Technology
    • Bitcoin
    • Ethereum
    • Other Currencies
  • Reports
    • Private Sector Report
    • Rating Report
    • Novice Tutorial
    • Interviews
    • Exclusive View
  • All Posts
BlockMediaBlockMedia
Home » The Significance of RGB and UTXO Revolutionizing BTCFi
Bitcoin

The Significance of RGB and UTXO Revolutionizing BTCFi

By adminJul. 30, 2024No Comments4 Mins Read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The Significance of RGB and UTXO Revolutionizing BTCFi
The Significance of RGB and UTXO Revolutionizing BTCFi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WhatsApp Email

CKB 的共同創辦人 Cipher 近日談起自己的過往經歷,探討 RGB++ Layer 與 UTXO 模型對 BTCFi 的獨特意義,以及關於 CKB 和比特幣生態的一些問題與看法。
(前情提要:
$CKB一週漲超100%!埋伏Nervos Network與RGB++協議,JoyID錢包註冊教學
)
(背景補充:
讀懂比特幣資產發行協議:RGB 與 RGB++ 的設計原理
)
本文目錄
Cipher 的個人經歷
UTXO Stack 和 RGB++ Layer 的關係
CKB 核心優勢
開發 CKB 首選語言
對比特幣和以太坊生態在去中心化議題上的看法
今年 7 月底,極客 Web3 有幸邀請到 CKB 的共同創辦人及 RGB++ 提出者 Cipher,就其眼中的 RGB++ 與 UTXO 體系、CKB 本身和比特幣生態進行了一系列交流,期間 Cipher 談到了自己的過往經歷、RGB++ Layer 與 UTXO 模型對 BTCFi 的獨特意義、關於 CKB 和比特幣生態的一些問題與看法。
本次訪談涉及的具體問題包括:
Cipher 個人經歷
UTXO Stack 和 RGB++ Layer 的關係
對比特幣二層和 BTCFi 的看法,尤其是 EVM 系二層
RGB++ Layer 相比於 EVM 系的獨特場景與發展理念
對 CKB 本身設計理念的解讀
如何解決 UTXO 模型在 Defi 生態建設上的一些不足
CKB 為何選用 RISC-V 以及相關的合約開發語言選擇
對比特幣和以太坊生態在去中心化問題上的看法
以下為本次訪談的文字版記錄,歡迎大家仔細閱讀。
Faust:首先請 Cipher 來自我介紹一下?
Cipher:我最早接觸區塊鏈是在 2013 年,因為參與比特幣挖礦而入圈,那時候挖礦還沒那麼卷,結果我第一次買礦機就遇到了黑心廠家。到了 14~15 年時,因為比特幣價格波動很大,我寫了個自動炒幣的程式,賺了一點錢。15 年底熊市來了,我暫時離開了幣圈,當時我還沒有建立起信仰,只是投機。
到了 2016 年,我正式進入了區塊鏈行業,進了體制內的區塊鏈研究院,參與了央行的數位貨幣及聯盟鏈的開發,職位是產品負責人。期間我還寫了一些白皮書,以及行業早期的隱私保護檔案,以及數位產權相關的專利。
18 年的時候,我徹底意識到聯盟鏈是錯誤的方向:所有的聯盟都會有盟主,有盟主就沒必要去用區塊鏈,如果是國字頭下面的聯盟鏈就更沒意義了,只是盟主的一言堂。後面我的工作重心轉向無需准入許可的公鏈。機緣巧合下,我和幾個夥伴參與了 CKB 的早期建設,我當時負責產品和一部分研究工作。
大概到了 2021 年,我逐漸從 CKB 基金會獨立出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 CKB 生態內的周邊專案,比如 JoyID 這種。目前 JoyID 有了超過 50 萬的使用者,可以說是業內最完善的 Passkey 錢包,雖然 Passkey 本身在裝置相容性上存在一些限制,但我們的錢包還是很好用,可以直接免手機號郵箱和助記詞,在安全模型上是非託管型錢包。
到了 2023 年的銘文之夏,整個比特幣生態開始回暖,甚至文藝復興。今年 2 月中旬,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即 RGB++,願景是給 BTCFi 創造原生的智慧合約環境,同時不喪失比特幣的安全性。對此我們迅速成立了專向小組,趕在今年 4 月比特幣減半前上線了 RGB++ 協議,效果還不錯。同時 CKB 生態內的一些專案,包括 DEX、Launch pad、算穩也都陸續上線了。整體上看,RGB++ 生態正處於蓬勃向上的階段。
在解決了對 BTC 的功能拓展問題後,我們又把目光聚焦在了擴容等方面。4 月份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去做啟動 UTXO 公鏈或比特幣二層的 UTXO Stack。至於為什麼選擇 UTXO 模型,最核心的是比特幣本身就是 UTXO 模型,而且和以太坊差異甚大,如果在比特幣上做 Layer2,狀態轉換證明、跨鏈、資產強制退出和 DA 等部分該怎麼實現?如果照搬以太坊的帳戶模型和 Rollup 那套思路,很難得到好結果。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照搬以太坊的思路到比特幣上,很難有善終。
UTXO Stack 目前完成了第一輪融資,第二輪融資也在進行,雖然近期比特幣生態的熱度有所下滑,但我們還是很有信心,願意把大旗扛起來,為 BTCFi 搭建近乎原生的功能拓展與可程式設計生態。目前我們做了更多關於市場和商務層面的工作,一些生態相關的活動也會接踵而至,大家可以期待這方面的進展。
霧月:UTXO Stack 和 RGB++Layer 是什麼關係?兩者好像有從屬的關係?這方面可以好好介紹下?
Cipher:二者的關係可以分兩個角度來介紹。從品牌角度看,RGB++Layer 是隸屬在 UTXO Stack 大品牌下的產品;從技術角度看,RGB++Layer 利用同構繫結給 BTCFi 增加了智慧合約執行層。同構繫結不但適用於 BTC 和 CKB,還適用於 Cardano、Fuel 和 Sui 等廣闊的公鏈生態,只要和 UTXO 沾邊即可。
至於 UTXO Stack 有點類似於 OP Stack,可以用於快速啟動 BTC Layer2,它直接附帶同構繫結功能,可以將主網的 BTCFi 資產通過 Leap 的方式轉移到 Layer2 上去做交易。OP Stack 的智慧合約跑在以太坊上,UTXO Stack 的智慧合約跑在 RGB++ Layer 上。
回到兩者最終的從屬關係和優先順序,這涉及到一個邏輯問題:所有 L2 成立的前提,基本都是 L1 已經足夠擁堵,或者是 L1 功能有限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
目前來說,比特幣 + RGB++layer 構成的這樣一個智慧合約層上,還沒湧現出那麼多資產和應用,所以我們希望把新的開發者和使用者先引導到 RGB++Layer 上,去做 Defi 應用、交易平臺和資產發行,把 BTCFi 生態先發展起來再深入去做 L2 的工作。只有等到 BTCFi 本身有足夠的熱度,BTC 擴容才能成為真正的需求,這時 UTXO Stack 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
Faust:這裡您提到 BTC 二層的事,近期我們從一些渠道得到的訊息也是認為,BTC Layer2 到了階段性谷底,更多人或機構把注意力放到了 BTCFi 這塊。但很多 BTCFi 只是 WBTC 的模式,把比特幣橋接到其他公鏈或者比特幣側鏈上去,根本就不 BTC Native。在您看來,BTCFi 和 WBTC 這種東西的真正區別在哪裡?
Cipher:我一貫的觀點是,EVM 系的 BTC Layer2 天花板很低,理由很簡單,用 EVM 的話就不是在為比特幣壯大其生態,而是把 BTC 引入到其他生態。我們知道,比特幣主網上很難實現智慧合約,TPS 也高不了,那有個很簡單的辦法:把比特幣橋接到別的地方。這樣看著可以解決問題,實際卻避開了最核心的東西:
在這種方式下,比特幣自己的生態根本就沒有得到發展,比特幣礦工收入、鏈上資料之類的不會有任何變化,你做的只是最簡單的資產橋出,橋出之後你就能得到新故事新場景嗎?顯然不能。因為你做的所有事情,是 WBTC 和以太坊生態很早就做了的,沒有任何創新,只不過多建立了一種 BTC 橋接資產。那麼你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同樣是 EVM,難道你還能超越以太坊上已經存在的 DeFi 體系嗎?EVM 系的比特幣二層短期內可能因為空投預期而創造出虛假的繁榮,但長期發展很容易受限。能夠長期影響並賦能比特幣生態的,一定是更原生、基於 UTXO 的 Layer2。
而所謂原生 BTC 二層,其吸引人的點不在於什麼正統性,而是這種「原生」可以為比特幣生態帶來更有趣的場景。比如說,RGB++ 有一種技術叫無橋跨鏈 Leap,BTCFi 資產可以在 L1 到 L2 或 L2 之間來回跳轉,這種方式可以不需要依賴於傳統跨鏈橋的 Lock-Mint 正規化,可以規避傳統跨鏈橋的很多風險,在跨鏈響應速度以及流動性聚合上也有很大優勢,可以為 Defi 生態帶來很大便利。Leap 功能從 4 月就開始上線了,很多使用者都在享受著該技術帶來的便捷。這個就是比特幣原生方案帶來的創新之一。
此外還有一點,是否有 BTC 原生屬性也會影響受眾。比如,很多 BTC 持有者連 Metamask 都不怎麼喜歡用,更喜歡用 BTC 生態裡已有的主流錢包。雖然有一些所謂的 AA 方案,可以讓比特幣錢包在 EVM 應用層去做帳戶抽象,但這種方式存在各種問題,會阻礙 BTC 持有者的進入。而像我們這種基於 UTXO 的二層方案,直接支援用比特幣錢包來互動,它的 AA 實現方式更貼近底層,使用者可能都感知不出來,這非常便捷,更簡單,更易用,更無縫。
此外我們知道,UTXO 模型是「鏈下計算,鏈上驗證」,這種模式特別適合 intent 驅動的交易場景。所謂 intent 就是,我這筆交易只告訴系統,我願意付出什麼,需要得到什麼,但中間怎麼呼叫智慧合約、怎麼設定函式引數等,我根本就不用操心,我把我想要的 input 和 output 結果放鏈上去驗證了即可。如果要在以太坊上做 Intent 場景,可能需要 Operator、Aggregator 等一系列元件,比較臃腫,但在 UTXO 世界就很簡單。這也是 UTXO 二層相較於 EVM 二層的特色。總之,我們比較看好 UTXO 能為 Layer2 催生出的新 DeFi 場景。
Faust:RGB++Layer 和 BTC 的主要結合點都有什麼,哪些場景最重要?接下來 RGB++ 和 CKB 最核心的生態佈局以及路線圖包括什麼?
Cipher:二者的結合主要還是在於各種應用場景。有一些場景剛才已經講到了,下面再舉一些例子。我們知道以太坊生態裡閃電貸很有存在感 ,它可以在一筆交易內連續呼叫一系列合約,得到交易結果並向借貸平臺展示:我向你借出的資產和利息都能在瞬間返還給你。我們可以利用鏈上閃電貸快速進行各種金融活動,但在 UTXO 世界裡是沒有閃電貸的,但卻有其他東西。
比如,UTXO 有合約指令碼巢狀的機制,可以連續生成一系列交易,簡化使用者的交戶流程,上一筆交易的輸出結果,可以直接作為下一筆交易的輸入引數,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快速生成一批首尾彼此銜接的交易指令。那我舉個例子,比如現在要做一個跨鏈 DeFi,先把資產從 A 鏈跨到 B 鏈,再去 DEX 裡賣掉一半,之後與沒賣的那部分 Token 組成一個 LP 對,放到流動性池裡。這四步操作在 RGB++Layer 的智慧合約框架裡,可以用上面說的合約指令碼巢狀方式來一鍵式的實現。這意味著上述一整套流程,使用者只需要操作一次,剩下可以由去中心化智慧合約自動操作完成。
還有一個明確的結合點,就是 IB0,即通過比特幣來融資。當然這也不是一件新鮮事了,以太坊就是走的這種融資方式,早期是一個比特幣可以換一萬還是兩萬以太坊。但是過去 IB0 的問題就在於,雖然跟 IC0 同樣是融資,但資產融完卻並沒有什麼玩法。我舉個例子,像一些 IC0,它有一個明確的價格曲線,比如前 100-200 個區塊往後,購買價格呈現階梯式的上升或下降,還有的是最開始買的人需要鎖一個月,最後一個買的人可能需要鎖三個月。再比如多鎖一個月多給 50% 的幣,鎖一年多給 100%,類似這樣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此前,這類特殊規則在 IB0 身上無法實現,而我們可以通過 RGB++ Layer 來改變這點。比特幣資產一大問題就是沒有可程式設計性,相當於只能發行 Meme 幣,而一旦可以和智慧合約結合,就意味著可以給資產賦能。這些東西打通了後才有專案方願意來比特幣生態建設。
對於 BTCFi 或任何 Fi 而言,前提是要有資產和對應的豐富場景,如果這個資產只侷限於 BTC 本身的話,往往只能搞遠端質押、跨鏈等單一場景,若真想讓生態繁榮起來,需要發行各種資產來百花齊放。現在的以太坊世界,ERC-20 資產和 ETH 本身市值應該是差不多的,甚至後者比前者還多,而比特幣生態的非 BTC 資產可能連 BTC 市值的 1% 都不到。所以怎麼在 BTC 生態把新的資產創造出來,是發展關鍵。
所以我覺得 RGB++ Layer 和比特幣最大的結合點是,利用 RGB++Layer 的可程式設計能力,創造真正賦能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資產類別,以前這件事在比特幣身上從沒有出現過,要麼就是 Memecoin 要麼就是中心化資產。總之,我們非常看好利用智慧合約層為比特幣生態創造新資產的可能性。
Faust:CKB 在 18~19 年的時候,自我定位是「專為 Layer2 設計的 Layer1」,在為 Layer2 做狀態結算等場景上做了很多配套的設計,可以說是為 Rollup 專門設計的去中心化驗證層。對此,您認為 CKB 相比於普通公鏈,其核心優勢是什麼?
Cipher:其實很難定義比特幣生態裡什麼叫一層什麼叫二層。我覺得 CKB 和 RGB++Layer 並不是立足於為某個二層去做驗證和結算。CKB 作為一個 UXTO 鏈,擅長的點本就偏向於驗證鏈下的計算結果,而不是直接跑鏈上去計算,這是 CKB 最初創立的時候,Jan 作為首席架構師非常堅持的一個點,他認為區塊鏈的計算資源、儲存資源、頻寬資源都極其珍貴,不應該用它來做任何複雜的工作,而應該做最簡潔的事情。
實際上,無論是對 Layer2 還是 Layer1,都要就狀態變更一事做共識,而做共識只有兩種辦法,一是把執行狀態變更的合約拿過來,每個人都算一遍,得到同一個結果以達成一致,這就是帳戶模型的邏輯;二是你在鏈下完成狀態變更,你把證明其有效的 Proof 發給我,我驗算這個 Proof 就行,不用自己親自算一遍原始的內容,這其實就是現在 Rollup 的思路。
第二種辦法我們在 2018 年提出來的時候,大家還覺得怪怪的,計算一遍和驗證一遍似乎是同一件事情,但 Jan 說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排序演算法,驗證結果的複雜度遠小於直接計算的複雜度。當時很多人覺得,普通的 ERC-20 資產轉移根本沒必要這麼做,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論是 ZK 也好,還是 Rollup 也罷,都是鏈下計算鏈上驗證的正規化。這個時候你才會發現,第二種方法是更有效且有價值的。
UTXO 模型對於平行計算也有很多好處。我們知道以太坊最近在提並行 EVM 的敘事,但通過一些渠道我瞭解到,所謂的並行 EVM,其投入實際使用後並行度很多時候連 2 都達不到。而 UTXO 天生就支援平行計算,有多少個 CPU 核心,就能並行多少個執行緒,這種效率不是基於 EVM 的東西能比的。
我們從 5 年前就在走 UTXO 這條路,在我們剛才描述的若干場景裡,UTXO 天然就比帳戶模型有更多優勢。而且我們和比特幣都是 UTXO,可以支援同構繫結,使一些功能得到進一步簡化。所以我覺得,主要優勢還是架構上,採用 UTXO 這種架構去對接比特幣,我們肯定更高效。
Faust:有人認為 UTXO 不利於支援 DeFi,比如不同的 UTXO 之間狀態沒有辦法互相呼叫,甚至於認為 RGB++ 和 CKB 如果直接在一層上發展 Defi 生態會遇到阻力。對於這些觀點你怎麼看?以及你們推出了什麼方案解決這些問題?
Cipher:首先這些看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帳戶模型符合更直覺,和以前單機程式一樣,考慮一些攻擊場景就 ok 了。而 UTXO 模型不是,你在鏈上寫的合約是驗證器,還要在鏈下構建一個專門的計算器,我們通常稱之為 Aggregator 聚合者,或 Gennerator 生成者。Gennerator 負責在鏈下計算狀態將其生成,再丟到鏈上去驗證,這相對比較複雜。
如果是像 UTXOSwap 這種基於 UTXO 的 DEX 平臺,你很難在發起交易時就知道結果,因為可能同時有 100 個人去提交操作,但 UTXO 的特殊屬性,會要求 100 個人裡,同一時間只能有 1 個人改寫其狀態,這時候就會出現爭用問題。如果不對這些彼此有衝突關係的交易請求做處理的話,最終可能 100 筆交易只有 1 筆成功,剩下 99 筆交易全部失敗。這個問題對產品設計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說 UTXO 模型不利於 DeFi。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即使在近兩年,也有新的 UTXO 鏈湧現出來,比如 Fuel。為什麼明明有各種麻煩,還有人去前赴後繼地用 UTXO 模型呢?因為它有很多優勢,之前我也都有提到。那回過頭來,這些問題怎麼克服?我們經過 5 年的打磨,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在 UTXO 鏈上實現類似 Uniswap 的功能。生態裡的 UTXOSwap 也是不久前上線主網的,已經有很多人在加 LP 和交易對了。如果你真去體驗的話,會發現它跟 Uniswap 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其實 UTXOSwap 的設計也很簡單,我們把每一筆交易分成了兩步,第一步是使用者把他的意圖提交上鏈,第二步由 Aggregator 去聚合所有人的意圖,合並後發起一筆交易和流動性池做互動。流動性池可以一次性滿足這些意圖,針對結果生成一個最終的 UTXO。
這裡可能有一個區塊延遲的問題,因為第一步中,使用者要先把自己單獨的意圖發上鏈,由聚合者 / 排序器打包處理後,在由後者鏈上進行下一步操作。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使用者可以直接在鏈下把交易意圖發給 Aggregator,由後者批量處理,這樣就能解決響應延遲的問題,實際上和 Rollup 差不多。UTXO 的這些問題,我們已經有很成熟的解決方案了,CKB 這邊也在做一些方案去實現上面提到的這類流程。
還有一個方面,UTXO 很適合支援訂單簿模型。在以太坊上過去是有訂單簿模式 DEX 的,但後來銷聲匿跡了,這裡面原因很多,最核心的原因是訂單簿 DEX 不適合在帳戶模型上執行,因為每筆掛單和撤單哪怕沒成交都要付手續費,這個對 PMF 來說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後來出現了 AMM 模型。但在 UTXO 模型下就會有所不同,比如可以同時掛 100 個單,在 UTXO 世界裡一筆交易關聯到 100 個 UTXO 是很容易且低成本的事,你想的話還可以掛更多。所以 UTXO 模型下,訂單簿 DEX 會更有用武之地。
更何況我們還有 PSBT 部分簽名技術,掛單交易甚至不需要提交上鏈,你發一個簡潔的簽名就行,由撮合者把多方簽名聚合後一起把交易上鏈,這樣一來訂單簿模式就更適配 UTXO 模型了。包括 AMM 也是,可以像 UniswapV3 一樣採用區間階梯價格,來提供虛擬流動性,在不同的價格上放不同的流動性份額,而不是一條平滑曲線。
這些都是 UTXO 環境下獨特的 DeFi 場景,都是相當高級別的創新。而這種級別的創新,不太可能在一條 EVM 鏈上去做,EVM 鏈上更多的是 Copy 類山寨專案,根本沒有創新想法。我們想真正吸引比特幣生態的原生開發者,或者是熱愛 UTXO 模型的開發者,這些開發者往往有很強的能力和創新驅動力,我們也非常看好在這種模式下可以有新的 BTCFi 正規化出來。
開發 CKB 首選語言
Faust:CKB 用的是 RISC-V 指令集,能支援多種程式語言。然而有人認為,支援的程式語言太多也不是好事,會讓一條公鏈的開發者生態變得混亂割裂。對此,您認為目前在 CKB 上做開發首選的語言是什麼?
Cipher:目前來說,首選還是 Rust,其次是 C,這兩個都有比較完善的支援。RISC-V 目前已經是一個主流的 CPU 架構了,可以預見 5 到 10 年內即可超越 ARM,它支援的編譯器也非常多。但目前 CKB 官方支援更多的還是 Rust 和 C,同時也支援一些指令碼語言。我們自己也做了一些 Runtime,來支援 LUA 和 javascript 這種,但效能折損會很大,極限的話可能是 30% 到 300% 的降速。所以如果是演算法密集型的業務,還是推薦用 Rust 或者 C 去寫,並且也不會有太多的程式語言去割裂開發者生態。
我其實想講講 RISC-V 本身的優勢,18 年剛做 CKB 時,我們是全球唯一一個選擇用 RISC-V 做公鏈虛擬機器的,原因很簡單,RISC-V 是適用於硬體裝置的指令集,它的設計有兩個特點:精簡和謹慎。既然是針對硬體做的指令集,往往比較穩定,不會像 EVM 那樣每年增減指令,這種謹慎正是開源協議需要的。
其次,對於智慧合約平臺或者區塊鏈來講,我們認為最好就像比特幣一樣,其核心功能趨於固定,不然三天兩頭增減內容太容易出問題,可以說我們整個的思路就和以太坊不一樣。EVM 基本每年都有對操作碼的迭代,過去幾年都是如此,這對於程式的相容性、穩定性都會產生影響,對此我們極力避免。所以我們基於這種思路,採用了 RISC-V 指令集,事實證明這非常有前瞻性。
而今 ZK 開始大行其道,你會發現很多專案方在底層用 RISC-V 做虛擬機器,那我們作為基於 RISC-V 的公鏈,再去相容新的 ZK 設施就非常容易,從指令層面就不需要任何翻譯,效率顯然比在 EVM 上跑 RISC-V 高太多。
Faust:站在 CKB 的視角,你們對比特幣生態怎麼看?比如你們認為現在比特幣生態裡,有沒有出現類似於以太坊基金會那樣的中心化組織?之前有人認為 BlockStream 就有點獨斷專行,CKB 對此是否有自己的看法?
Cipher:我覺得比特幣生態和以太坊生態相比,結構完全不一樣。以太坊基金會有非常強的話語權,反觀比特幣世界,你可以說它背後的核心開發者是一個影響比較強的組織,但位元生態存在明顯的多方勢力制衡。礦池、開發者、比特幣大戶之間互有強勁的博弈關係,不是說開發者推行什麼我礦工就會無條件接受,如果提案過分的話,礦工和礦池都會直接反對。
這個點我覺得和以太坊不一樣,像以太坊 POW 轉 POS、EIP-1159 這些,當時都有很大爭議,但以太坊基金會或者說 Vitalik 本人很大程度上隻手遮天,這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以太坊生態現在非常龐大了,上面有非常多中心化發行的資產,像 RWA、穩定幣等等,一旦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分叉,真正決定未來走向的是這些中心化資產的發行方。
所以無論主觀還是客觀上,以太坊生態裡以 EF 為首的中心化勢力都要比特幣生態裡各種組織的話語權強大得多。還有一點,就是比特幣生態裡沒有特別統一的價值觀,比如核心開發者更接近於比特幣最大主義,抵制 OP_CAT 或是銘文這種東西,希望比特幣不要做太多改變;外圍一點的開發者可能傾向於支援 OP_CAT 的通過之類的。再往外一層,像閃電網路、RGB 這些團隊,相較於前兩者更加傾向新鮮事物。再就是像我們這種,不但更願意接受新鮮事物,還會主動求新求變。最後一層,則是把什麼多籤橋、EVM 系二層全加進來了。
因為有了不同來歷的形形色色的人,比特幣生態的包容性非常好,不用擔心某一層或者某一小搓人是錯的,它們的錯誤會把整個生態帶偏如何如何。這麼多群人,只要有一群最終是對的就行。而以太坊的模式雖然在表面上走得更快,但比特幣的模式走得更穩,不用擔心某一小搓人的錯誤決定將整個生態帶入深淵。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非常看好比特幣生態,因為它就像一個大熔爐一樣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糾錯能力。
再拿 BTC 二層舉例,我看到你們的網站 BTCEden 上,彙總了各種各樣不同思路的方案,有閃電網路、RGB 這種客戶端驗證模式,還有側鏈甚至是橫跨以太坊和比特幣的二層,總之百花齊放各顯其能。而你再去看以太坊,Sharding 沒人做了,狀態通道和 Plasma 也沒人做了,幾乎只有 Rollup 系的單一路線。所以我們當然更喜歡比特幣生態,他更自由,更穩健。
CKB 基金會也在嘗試把決策變得更加去中心化。當然,我現在不在基金會裡面,沒有發言權,但是我可以看到更多的角色逐漸偏向社群化發展。CKB 體量整體還比較小,對去中心化決策的要求還沒那麼強烈,大家對 CKB 的期待可能還是更快一點。但據我瞭解,CKB 的核心決策人員是非常開放的,不會把過大的權力攥到自己手裡,一定會找適合的時機完成去中心化。


相關報導
BTC資產發行擴展協議 RGB++ 是什麼?如何爭奪比特幣正統Layer2市場
一文讀懂比特幣資產發行協議「RGB」的設計與特點、安全挑戰
BTC生態下個熱點?RGB協議上值得關注的專案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OKX Introduces PreMarket Trading Feature Launches HMSTRUSDT Futures Contract
Next Article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Bitcoin Deemed Worthless Criticizes Cryptocurrency Industrys Continuous Scandals with Trumps Support

Related Posts

Understanding Ethereum ERC-7786: A Unified Multichain Collaboration Standard, Heralding the Era of “Unity” in the ETH Ecosystem?

Jun. 18, 2025

What Could Be the Potential Peak of Bitcoin This Cycle? An Analysis Using Multiple Valuation Models

Jun. 17, 2025

Cardano Prepares for Coin-to-Coin Exchange: Founder Proposes $100 Million in ADA for Bitcoin and Stablecoins to Address DeFi Liquidity Issues

Jun. 14, 2025
Don't Miss

Federal Bank Explains the Ban on Scheduled Transfers: High Proportion of Alert Accounts in Cryptocurrency Accounts Makes Fraudulent Money Flows Difficult to Track.

By adminJun. 18, 2025

Taiwan’s Two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spend Virtual Currency Platform Account TransfersRecentl…

Understanding Ethereum ERC-7786: A Unified Multichain Collaboration Standard, Heralding the Era of “Unity” in the ETH Ecosystem?

Jun. 18, 2025

ARK Invest Sells Approximately $51.7 Million of Circle Stock, Representing Only 10% of Cost Basis

Jun. 17, 2025

What Could Be the Potential Peak of Bitcoin This Cycle? An Analysis Using Multiple Valuation Models

Jun. 17, 2025
Our Picks

Federal Bank Explains the Ban on Scheduled Transfers: High Proportion of Alert Accounts in Cryptocurrency Accounts Makes Fraudulent Money Flows Difficult to Track.

Jun. 18, 2025

Understanding Ethereum ERC-7786: A Unified Multichain Collaboration Standard, Heralding the Era of “Unity” in the ETH Ecosystem?

Jun. 18, 2025

ARK Invest Sells Approximately $51.7 Million of Circle Stock, Representing Only 10% of Cost Basis

Jun. 17, 2025

What Could Be the Potential Peak of Bitcoin This Cycle? An Analysis Using Multiple Valuation Models

Jun. 17, 2025
Latest Posts

Federal Bank Explains the Ban on Scheduled Transfers: High Proportion of Alert Accounts in Cryptocurrency Accounts Makes Fraudulent Money Flows Difficult to Track.

Jun. 18, 2025

Understanding Ethereum ERC-7786: A Unified Multichain Collaboration Standard, Heralding the Era of “Unity” in the ETH Ecosystem?

Jun. 18, 2025

ARK Invest Sells Approximately $51.7 Million of Circle Stock, Representing Only 10% of Cost Basis

Jun. 17, 2025

What Could Be the Potential Peak of Bitcoin This Cycle? An Analysis Using Multiple Valuation Models

Jun. 17, 2025
About Us
About Us

BlockMedia, your comprehensive source for breaking blockchain news, in-depth analysis, and valuable resources. Unravel the blockchain revolution as it happens, with us.

Categories
© 2025 blockogmedia .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